<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经所)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专门从事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研究的国家级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为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委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地方政府、涉农企业等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农业经济领域的高级人才。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绿色技能,既是实现“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当前,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绿色技能培育面临着培育体系结构性失衡、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不够、政策激励与保障机制较为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为此,应积极构建以需求为导向、多元协同的精准化培育体系,推进数字与绿色深度融合的智慧化培训,强化经济激励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政策组合作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认可的技能认证体系,实施精准滴灌、分类施策的区域振兴计划,以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人才资源。实践中,外语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目标不够明确、跨学科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和质量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对此,推动新文科与新农科应协同赋能,明晰跨学科育人目标,完善优化顶层教育方案,借助信息化技术创新教育方式,培育“外语+产业”应用型人才,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将乡村振兴理念渗透外语教育内容、模式、评价机制建构,确保外语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质量的提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河南省唐河县坚持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引领,以招商引资项目为依托,以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为平台,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初步探索出一条以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促进产业兴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协商民主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数字技术以其独特优势,通过优化协商流程、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驱动乡村公共价值重塑为乡村治理注入新动能,实现乡村善治。但乡村数字协商民主实践过程中也因存在数字鸿沟、协商主体能力不足与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困境而影响其效用发挥。鉴于此,需加强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主体协商能力,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助力乡村现代化转型。
农村彩礼习俗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发生了一定异化,由原本的礼节性仪式演变为物质化交易,加剧了代际矛盾。农村父母本身经济条件不佳,还要承担子女彩礼支付压力,致使农村老龄人口养老负担加剧。协同治理农村彩礼习俗异化问题,对调整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和农村人口结构意义重大,也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变迁、社会心理变化、代际权利义务关系失衡是导致彩礼习俗异化的主要原因。为此,应构建代际互动的基层治理机制,重建代际互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代际和谐的新型婚俗文化,缓解农村青年经济压力,减轻老年人养老负担,改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发展。
从探索建立到启动实施,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迈出了关键一步,但补偿依据不易核定、补偿标准核算较复杂、补偿意愿可能不足、相关政策不完善等问题有待解决。实施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需在优化调整粮食产销区的基础上,增强横向利益补偿的科学性,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拓展多渠道利益补偿方式,积极创新横向利益补偿工具,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逐步完善。
劳动教育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又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涉农高校通过系统化的劳动教育,可促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然而,当前部分涉农高校仍面临主体认同受限与师资结构失衡、社会文化阻力与市场导向冲击、内外部载体匮乏等制约。基于此,需在重构课程模块、创新实践载体与优化顶层设计三个方面发力,以实现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赋能。
县域城乡融合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河南在城乡融合方面依然存在城镇化进程有待持续推进、县域经济竞争力有待提升、公共服务城乡配置有待完善等问题。为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增强县域经济韧性,均衡配置公共服务,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构建“城乡互补、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数字经济通过技术、经济在实践中深度融合于农村电商直播,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新机遇。数字经济视域下农村电商直播发展面临标准化源头管控不足、特色化品牌塑造欠缺、智能化物流体系建设滞后、数字化治理合力不强等现实困境,需要政府监管、平台赋能、农户供给、团队拓销“四维协同”,强化数字政策供给,深化数字技术融合,夯实源头质量管控,创新数字营销范式,推动农村电商直播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形成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