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23期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考察讲话精神
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农业大省湖北考察调研,了解推进湖北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总书记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要求,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本刊特转载《农民日报》系列评论,以飨读者。
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基层党建的有机融合
郑涵文;高质量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乡村基层党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基层党建从必然、实然与应然多个维度构成了完整的逻辑架构。从必然之需来看,数字化党建已是当前必然趋势,正逐渐融入现有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从实然之困来看,受主体、客体、制度多重因素的制约,部分地区数字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呈现出弱者越弱的态势。从应然之举来看,应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体系建构、加强人才建设等多方面下功夫,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基层党建的有机融合。
以辩证思维推进小麦育种工作高质量
李海泳;殷贵鸿;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思考小麦育种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小麦育种面临的产量、品质、抗性难以协同改良的挑战。小麦育种工作是个不断发展、又充满矛盾的过程,要有前瞻思维和系统思维,注重原创性技术开发及新种质创制,有效解决小麦育种中优异种质资源匮乏的瓶颈问题;对育种后代的选择要把握好“度”,不要片面追求某一个性状的最大值,而是统筹兼顾产量、品质、抗性不同方面,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资源高效利用等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从数量与质量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化解对策——以河南省为例
赵晶格;从城乡融合发展视域来看,乡村产业振兴有助于落实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要求,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受城乡二元结构、农村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面临城乡产业融合不足、城乡发展条件不平衡、城乡制度壁垒较多等问题,制约了河南省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此,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革新,缩小城乡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差距,破除生产要素的城乡流通障碍,为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数字科技赋能河南乡村中医药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索
沈倩;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健康养生理念的结晶。河南中医药文化璀璨夺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振兴乡村中医药文化是其重要内容,也是健康中国在乡村地区的具体实践。通过分析数字科技赋能河南乡村中医药文化振兴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现状、面临的制约,探讨数字科技赋能河南乡村中医药文化振兴的现实路径,即提供数字服务支持、深挖数字传播内容、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若干思考
王东靖;王磊;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激发乡村产业活力的关键。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视域下,分析乡村特色产业的内涵及显著优势,探索其发展中面临的趋同化发展、整体竞争力不足、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等现实困境。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加快产业融合化发展、促进产业模式创新、实现产业品牌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路径。
“清单制”在乡村治理中的运用——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为例
屠国颂;徐烁;“清单制”治理方式能够有效为基层减负,更好保障村民权益,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助力乡村振兴历史进程中,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为例,聚焦农村基层组织权责需进一步明确、乡村治理主体权力需加强监督、基层治理的效能需进一步提高等方面,实施“清单制”治理方式,通过推行减负清单、责任清单、监督清单和服务清单,减轻基层负担、规范村级管理,纾缓压力、强化动力、筑牢定力、激发活力,有效提升村级组织运作效率,优化基层治理和服务能力。研究得到如下启示:必须坚持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依法依规的乡村治理方式,坚持治理过程的问题导向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乡村治理思路的实践路径,推动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数商兴农”视域下的乡村“活态之治”——以广东省江门市石板沙村为例
曹俊勇;郑悦涵;罗青彤;陈静怡;“数商兴农”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数字技术和资源的充分运用有力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石板沙村的调研发现,在实施“数商兴农”过程中,面临着产业结构较单一、农民增收受限、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等挑战,应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层管理体系;构建农村新型产业体系,增强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利用新型数字科技手段发展新兴产业,助力乡村实现“活态之治”,以促进乡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农民现代化转型的内涵与路径探索
赵佩;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农民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支撑,而农民的现代化转型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增添“三农”底色。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农民现代化转型包含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转型、生计模式的现代化转型、角色意识的现代化转型三层内涵。据此提出实现农民现代化转型的路径选择:一是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转型与升级,二是引导生计模式的调整与变革,三是促进角色意识的觉醒与进步。
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状态责任研究
王琪;凌欣;农用地安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201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对土壤污染修复状态责任进行了规定,而根据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和“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政策,同时考虑到农用地特点,现行法律存在着农地修复状态责任主体不够合理、状态责任范围不够明确、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此,应根据农用地特点确定状态责任人的范围,明确状态责任人在合理限度内承担责任并为不同类型的责任人设定有区别的责任,建立健全追偿权制度及土壤修复基金制度,以期对农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状态责任的完善有所助益,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